新质生产力思政微课堂

思政进课堂,今天我来讲!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技培中心数字培训师。欢迎大家跟随我进入《10分精彩 · 思政微讲堂》。我虽然绘画基础薄弱,但对绘画比较感兴趣哈,所以就想尝试一下,借助AI技术能给我画一张什么样的画?我输入了几个关键词,不到5分钟,电脑为我生成了右侧这幅图,我看到后特别的开心:“果然,AI 就是生产力。” 严格地说AI超越了我的想象力,这应该就叫做“新质生产力”吧。
今天,我就邀请大家一起学习当下的流行热词——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名词是伴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而出现的。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份,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此,新质生产力成为了线上热搜、线下热议的高频词汇。
那么,这个力到底是什么力?电网企业又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官方给出的定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听完之后,感觉特别抽象,不要慌,我们可以从经济增长模式的层面来把握新质生产力。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说,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来源,是三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比如,你要开个纺织厂,得有一批工人吧?这就是劳动。得有个厂房吧?这就是土地。得有买设备、建厂房的钱吧?这就是资本。要实现经济增长,这三种生产要素都很重要。劳动的人数越多,获得的土地越多,投入的资本越多,经济增长也就越多。人们对这三种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组合、使用的能力,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一家公司、一个国家的“生产力”。而这种用三大生产要素来分析经济增长的方法,就是“古典增长理论”,也就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但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头顶上,是有一块明显的天花板的。因为劳动、土地、资本都不可能无限可得。尤其是劳动和土地。那怎么办?这就必须另辟蹊径,向“第四生产要素”和“第五生产要素”要增长。 什么是第四生产要素呢?同样是纺纱,用传统的纺车,一个女工同时只能纺一卷纱。但如果用珍妮纺纱机纺纱这项“技术”,就可以同时纺8卷纱。如果给珍妮纺纱机再套上蒸汽机呢?可以同时纺80卷纱,甚至800卷纱。把“技术”应用于生产,会极大地增加对三种基本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组合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因此:技术,就是第四生产要素。 什么又是第五生产要素呢?看看我们的手机、面前的电脑不难发现,我们被数据包围了。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被正式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提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加入了第四、第五生产要素就催生了新的生产力,此时的生产力已经和传统生产力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叫做“新质生产力”。 到这里,我们就能更能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以及“为什么这个词如此的重要”了。
那么,作为一名电网人,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呢?
在新质生产力被概括出来之前,国网公司提出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其实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在电网企业的具体实践。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绿色电力消费为主要目标,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
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
不难发现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质生产力具有相同的底层逻辑。 一、两者都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性。新型电力系统聚焦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以技术变革为牵引,推动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形态转变。 二、两者都注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伴随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三、两者都聚焦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相较于传统电力系统,除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基础功能外,新型电力系统的另一功能定位是引领产业升级转变,不仅带动新能源、储能、氢能等能源产业发展,也促进工业、建筑等其他行业转型升级。 四、两者都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构建高比例新能源消纳体系为主线,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能源电力领域绿色发展的集中体现。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实践值得关注:光伏友好消纳、共享储能、配微电网等等,今天想分享的技术实践是数字孪生。有一部科幻电影叫《黑客帝国》,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虚拟和现实相映照的世界,主人公在两个世界中有一个相同的自己,仿佛是一对虚实世界的“双胞胎”。如今,这个概念已经走入现实世界——就是数字孪生。数字孪生以物联网为媒介,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耦合,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流程以数字虚拟方式实现,按照特定频率和保真度同步,实时和历史数据让数字孪生表现过去和现在,并模拟与预测未来,数字孪生技术将帮助我们加速全面的数字认知,优化决策过程,让行动更高效,从而实现业务系统转型。
这一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应用潜力巨大,包括:变电站智能运维领域、电缆沟道自动巡检领域以及输电线路三维形态构建领域等,应用后可以增强感知、增强认知、增强智能、增强控制。
要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从设备级的变压器、断路器等,再到单元级的变电站、微电网,最终发展成为系统级的省级、区域级数字孪生电网。技术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我们谈技术驱动、讲创新驱动,最不能忽视一个因素就是人才。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和数字孪生电网的实现一样,万事都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希望各位学员能够从学好技术、炼精技能做起,立足岗位、锤炼本领、勇于创新,成长成才,让我们一起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