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药性科普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其理论体系蕴含诸多奥秘。若想了解中药,“气味阴阳” 学说便是关键的入门钥匙。 中药里的 “气” 与 “味”,并非日常简单的气味概念。“气” 指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即 “四气”。“味” 则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另外还有淡味和涩味,通常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契合五行配属关系。
从阴阳学说来看,“气” 与 “味” 都可分阴阳。一般而言,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比如生姜性温,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这就是其温热之 “气” 属阳的体现。
黄连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多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高热神昏等实热病症,其寒凉之 “气” 属阴,能清热降火,平衡人体过盛的阳热。
在 “味” 方面,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辛味能散、能行,薄荷味辛,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等症,借助辛味之阳性能发散风热之邪。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人参味甘,大补元气,可治疗元气虚脱等证,通过甘味的滋补之性补充人体正气,体现属阳特性。
酸味能收、能涩,五味子味酸,性温,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常用于久咳虚喘、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等症,其酸味属阴,发挥收敛固涩之能,同时其温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温养的作用 。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大黄味苦,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等作用,用于治疗实热积滞便秘等症,以苦味的通泄之性祛除体内实邪,彰显属阴特质。
咸味能下、能软,海藻味咸,可软坚散结,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等病症,利用咸味属阴软坚的特点消散体内肿块。中药的 “气味阴阳” 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药物的功效由气与味共同决定,临床应用中,医生会依据患者病情,巧妙运用气味阴阳理论组方用药。 日常生活中,了解中药的 “气味阴阳”,也能更好理解食疗养生方法,让中医药知识服务于健康生活。